工业4.0,中国企业亟需提升的软实力
发布时间:2021-06-21 03:43:00
随着虚拟和现实世界的不断融合,以大数据、物联网、数据分析为核心的“产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应运而生,并正在颠覆人们印象中那个仍然封闭而传统的工业世界。在智能制造的未来世界里,我们将看到人、数据和机器连接形成开放的网络: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将发生对话和信息交换;海量数据提供的“经验”将帮助企业对生产中复杂多变的状况做出精准判断和实时反应。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在飞机引擎的生产工厂中,机器人不仅具备娴熟的装配工艺,还能灵活变换工作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懂得彼此沟通:如果前一台机器人提高速度,它会通知后一台机器人做好准备;而当引擎投入使用时,其装载的传感器会收集飞机在空中飞行时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智能软件系统分析,可以精确检测飞机运行状况,甚至预测飞机故障,提示预防性保养等,从而提升飞机安全性以及延长引擎使用寿命。
这一切正是产业物联网即将带给企业的变化。据通用电气发布的一份报告估计,至2030年,全球产业物联网创造的潜在价值体量将达15万亿美元。而为了区别于以蒸汽机、流水线生产、自动化生产为标志的前三次工业革命,业界将此次的产业革新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又名“工业4.0”。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德期间,宣布了中德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这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意味着巨大的转型契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企业过度依靠低成本的竞争方式已不再可持续。中国企业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制造业升级的十字路口。面对产业物联网带来的机遇,中国企业固然需要努力跟踪、研发和运用智能硬件与数字化信息系统,但更需要着眼于在新的时代提升“软实力”:博采全球产业众长,打开思路创新商业模式,在努力掌握传统产业核心技术的同时,让新的生产方式与新的服务模式珠联璧合,创造新的市场和新的业绩。
打造企业的“软实力”
与中国企业一直强调的“硬”制造不同,“软”服务恰恰是中国企业容易忽略的。中国企业应及早突破传统的运营方式及商业模式,建立专业、高效的智能制造工厂,同时进一步把战略眼光和资源聚焦到用户服务领域。迎接“工业4.0”时代,制造业企业如何拓展“软实力”,逐步转型升级为服务型企业?埃森哲通过总结全球领先案例,归纳出最值得管理层考虑四点建议。
颠覆“客户价值”的传统思维。企业需要大胆地思考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于其客户和企业本身具有最大价值,以及如何加速转型为“产品+服务”的混合商业模式,以数字化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需要指出的是,由单纯生产产品向“产品+服务”的转变不应只停留在产品的细节改善上,而应是针对客户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是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解决关键的商业问题。
比如,戴姆勒汽车公司正尝试新的途径为客户创造价值,公司针对城市用车一族,推出了一款灵活方便的租车模式——Car2Go。客户只需在手机应用上查看离他最近的可用车,用会员卡打开车门,驾驶到自己的目的地,靠边停好车就可以了。其计费方式可按里程计,也可按天付,但总费用低于计程车;而相较于传统租车公司,它则省去了客户还车的麻烦。然而在中国,类似的商业模式尚仅限于互联网创业类企业,传统制造业仍待努力。
产业物联网正带给企业全新的业务增长机遇。诚然,机遇出现的初期,企业还将面临许多技术挑战和阻碍,如万物互联引发的数据安全与黑客攻击的隐忧。但数据安全无疑是一切企业为客户服务的底线,而各家企业都可以立足现实,采取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策略。企业在现阶段的物联网部署必须从业务需求出发,也并不需要不加区别地使所有的产品和机器都立即互联互通和智能化。
一条亘古不变的道理是——客户总是追寻能为他们创造更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蓬勃发展的产业物联网技术无疑为企业提供新产品和服务注入了新动力。因而,想要在未来的数字竞争市场把握先机,进而拓展新业务来源,中国企业既不要因能力差距而对此望而却步,也不应因非技术因素而裹足不前。着手准备,把握机遇,正当其时。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在飞机引擎的生产工厂中,机器人不仅具备娴熟的装配工艺,还能灵活变换工作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懂得彼此沟通:如果前一台机器人提高速度,它会通知后一台机器人做好准备;而当引擎投入使用时,其装载的传感器会收集飞机在空中飞行时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智能软件系统分析,可以精确检测飞机运行状况,甚至预测飞机故障,提示预防性保养等,从而提升飞机安全性以及延长引擎使用寿命。
这一切正是产业物联网即将带给企业的变化。据通用电气发布的一份报告估计,至2030年,全球产业物联网创造的潜在价值体量将达15万亿美元。而为了区别于以蒸汽机、流水线生产、自动化生产为标志的前三次工业革命,业界将此次的产业革新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又名“工业4.0”。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德期间,宣布了中德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这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意味着巨大的转型契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企业过度依靠低成本的竞争方式已不再可持续。中国企业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制造业升级的十字路口。面对产业物联网带来的机遇,中国企业固然需要努力跟踪、研发和运用智能硬件与数字化信息系统,但更需要着眼于在新的时代提升“软实力”:博采全球产业众长,打开思路创新商业模式,在努力掌握传统产业核心技术的同时,让新的生产方式与新的服务模式珠联璧合,创造新的市场和新的业绩。
打造企业的“软实力”
与中国企业一直强调的“硬”制造不同,“软”服务恰恰是中国企业容易忽略的。中国企业应及早突破传统的运营方式及商业模式,建立专业、高效的智能制造工厂,同时进一步把战略眼光和资源聚焦到用户服务领域。迎接“工业4.0”时代,制造业企业如何拓展“软实力”,逐步转型升级为服务型企业?埃森哲通过总结全球领先案例,归纳出最值得管理层考虑四点建议。
颠覆“客户价值”的传统思维。企业需要大胆地思考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于其客户和企业本身具有最大价值,以及如何加速转型为“产品+服务”的混合商业模式,以数字化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需要指出的是,由单纯生产产品向“产品+服务”的转变不应只停留在产品的细节改善上,而应是针对客户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是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解决关键的商业问题。
比如,戴姆勒汽车公司正尝试新的途径为客户创造价值,公司针对城市用车一族,推出了一款灵活方便的租车模式——Car2Go。客户只需在手机应用上查看离他最近的可用车,用会员卡打开车门,驾驶到自己的目的地,靠边停好车就可以了。其计费方式可按里程计,也可按天付,但总费用低于计程车;而相较于传统租车公司,它则省去了客户还车的麻烦。然而在中国,类似的商业模式尚仅限于互联网创业类企业,传统制造业仍待努力。
产业物联网正带给企业全新的业务增长机遇。诚然,机遇出现的初期,企业还将面临许多技术挑战和阻碍,如万物互联引发的数据安全与黑客攻击的隐忧。但数据安全无疑是一切企业为客户服务的底线,而各家企业都可以立足现实,采取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策略。企业在现阶段的物联网部署必须从业务需求出发,也并不需要不加区别地使所有的产品和机器都立即互联互通和智能化。
一条亘古不变的道理是——客户总是追寻能为他们创造更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蓬勃发展的产业物联网技术无疑为企业提供新产品和服务注入了新动力。因而,想要在未来的数字竞争市场把握先机,进而拓展新业务来源,中国企业既不要因能力差距而对此望而却步,也不应因非技术因素而裹足不前。着手准备,把握机遇,正当其时。